隨著政策為民間資本的“撐腰”,民間資本進入壟斷行業的“玻璃門”也即將被攻破。在近日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決定,首批80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確定引入社會資本。而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引入社會資本,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公私合營模式(PPP)。
今年以來,PPP模式在我國的推廣正呈現逐漸加快的形勢,繼去年年底財政部在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專門召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專題會議后,今年3月份,財政部又組織了全國財政系統干部、金融機構和大型企業業務骨干人員進行PPP專題培訓班。
財政部副部長王保安在上述專題培訓班開班式上強調,推廣使用PPP模式是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手段。并且估計,到2020年城鎮化帶來的投資需求約為42萬億元。
由此不難看出,實行PPP模式將對我國未來經濟發展帶來良好的推動作用。
中投顧問產業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扈志亮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PPP模式將政府和社會資本的關系確立為合作伙伴,具有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優點,政府部門不僅能夠有效利用民間資本進行項目建設和運作,還能帶動民間資本和國有資本之間進行高效競爭,從而保證公共項目和半公共項目能夠高效運轉,政府和企業借此將實現雙贏。
而對于該項模式將對民間資本進入壟斷行業有何積極作用,扈志亮分析稱,一般情況下,民間資本進入壟斷行業的難度較高,國有企業僅僅通過招投標工作采購部分民營企業生產設備或服務,來自政策層面的壟斷是制約國企提升效率的重要原因。PPP模式的推廣能夠使民營企業獲得公開公正公平的進入權限,產業鏈布局、項目運作等工作會更加有效率,壟斷行業的整體格局也會隨之調整。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則表示,以前民營企業主要是在制造業,現在PPP模式讓企業進入公共事業領域體現了市場決定性作用,市場能做的政府不做,民營經濟能做的國企不做,社會組織能做的政府不做。推廣PPP需要完善政府規制監管體制建設,要建立起完善的行政監管程序以及有效的外部監督機制,要嚴格界定規制機構的職責范圍和行使職權方式。
此外,有專家表示,鼓勵和促進民間資本投資基礎設施領域,可以進一步激發民間資本的內在潛力,而擴大民間資本的投資領域也是“穩增長”和“調結構”兩者的重要結合點。采用PPP模式可以使民間資本更加充滿投資信心,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逐漸激發民間資本的熱情,使他們成為我國“穩增長”的主力軍。進而引導民間資本觸碰到壟斷行業的核心,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和國民經濟效率提升。(來源《證券日報》)